第五百零四章 不可完成的任务(上)
进入十月以后,由于要扩编西南方面军的需要,大本营将第21集团军划归瓦图京的西南方面军指挥。同时,为了加强领导力量,还把和罗科索夫斯基搭档仅仅一个月的热尔托夫,也调到了西南方面军担任军事委员的职务,另外调旅级政委基里琴科来顿河方面军,接替热尔托夫空出来的位置。 基里琴科来的时候,还专门打来了一份大本营的作战命令。命令顿河方面军的部队,从顿河登陆场开展积极行动钳制敌军,使其不可能向斯大林格勒派出增援部队。同时,第24集团军以其左翼协同第66集团军,击溃斯大林格勒城北的敌人,并与坚守在斯大林格勒城内的第62集团军会师。 罗科索夫斯基把命令传阅一遍后,皱着眉头问马利宁:“参谋长同志,你觉得大本营所下达的这道命令,我们有能力完成吗?” 马利宁摇了摇头,字斟句酌地说:“由于我们的兵力和技术装备,与德军相比,就处于绝对的劣势。如果单纯进行防御的话,我们还没有什么问题,可要是发动进攻嘛,能取得什么样的战果,这可就不好说了。” 奥廖尔接着发表意见说:“在经过长期的战斗之后,我们的坦克几乎丧失殆尽。不久前,坦克第4集团军改编为第65集团军,由巴托夫将军任司令员。该部队正在进行重新编组,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参与这种大规模的进攻战役。” 听完两位得力部下的意见后,罗科索夫斯基正准备说点什么,面前摆着的高频电话却响了起来。由于这部电话一直是用来和莫斯科方面进行联系的,因此听到铃声一响,罗科索夫斯基便猜到电话是来自莫斯科的。 他连忙抓起话筒贴在耳边,客气地说:“我是罗科索夫斯基,你是哪里?” 听筒里传来了斯大林的声音:“你好,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你的新任军事委员上任没有?” 罗科索夫斯基看了一眼坐在旁边的基里琴科,连忙回答说:“是的,斯大林同志,新任的军事委员基里琴科同志已经上任了,正在参加我们的军事会议。” “军事会议!”斯大林把这个单词重复一遍后,好奇地追问道:“我能问问,你们正在讨论是事情啊?” “军事委员同志给我们带来了大本营的最新作战命令,让我们在近期对斯大林格勒北面的敌人发起进攻,并竭力创造条件与崔可夫将军的第62集团军汇合。”罗科索夫斯基口齿清楚地说:“我们正在研究这道命令的可行性。” “命令的可行性?”斯大林听到这里,有些不满地反问道:“难道你们认为大本营给你们所下达的命令,都是拍脑门的决定吗?” “斯大林同志,您误会了。”罗科索夫斯基从斯大林的语气中,听出了其中的怒气,连忙辩解说:“我们的部队在经过长期的战斗后,减员非常严重,再加上坦克、火炮这样的技术装备也丧失殆尽,所以要完成大本营的这道命令,攻克德军修筑有坚固防御工事的地域,是非常困难的。” 在听完罗科索夫斯基的解释后,斯大林连着抽了两口烟,随后说道:“罗科索夫斯基同志,为了加强你们的力量,大本营会在近期给你们派去七个师的兵力,同时还会给你们派出空军进行支援。” 罗科索夫斯基和斯大林打过很多次的交道,知道对方是个顺毛驴,只要把他哄高兴了,那么很多难题都可以迎刃而解。想到这里,他连忙附和道:“太好了,这真是太好了,斯大林同志。只要我们能得到这七个师的兵力,完成上级交付给我们的任务的把握就大得多了。” “大本营将在一周的时间内,从大本营预备队里抽出七个师去加强你们的主攻部队。”斯大林简短地说:“在部队到位后,你们就可以对斯大林格勒北面的敌人发起进攻。” 罗科索夫斯基结束通话后,打电话叫第66集团军司令员马利诺夫斯基叫了过来。把大本营的进攻命令向他传达一遍后,罗科索夫斯基问道:“怎么样,马利诺夫斯基同志,在给你加强了兵力之后,你能保证完成任务吗?” 虽然罗科索夫斯基的心里早就明白,在十一月下旬的大反攻开始前,所进行的所有反攻,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他还是这么问马利诺夫斯基,就是想了解一下对方的真实实力如何。 马利诺夫斯基听完后,皱着眉头想了许久,最后摇着头说:“司令员同志,请恕我直言,就算给我们集团军补充了七个师,但在缺乏空中掩护,和足够数量的坦克和大炮的情况下,要突破德军构筑有坚固防御工事的地域,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大本营将在一周的时间内,从大本营预备队里抽出七个师去加强你们的主攻部队。”斯大林简短地说:“在部队到位后,你们就可以对斯大林格勒北面的敌人发起进攻。” 罗科索夫斯基结束通话后,打电话叫第66集团军司令员马利诺夫斯基叫了过来。把大本营的进攻命令向他传达一遍后,罗科索夫斯基问道:“怎么样,马利诺夫斯基同志,在给你加强了兵力之后,你能保证完成任务吗?” 虽然罗科索夫斯基的心里早就明白,在十一月下旬的大反攻开始前,所进行的所有反攻,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他还是这么问马利诺夫斯基,就是想了解一下对方的真实实力如何,所以才有此一问。 马利诺夫斯基听完后,皱着眉头想了许久,最后摇着头说:“司令员同志,请恕我直言,就算给我们集团军补充了七个师,但在缺乏空中掩护,和足够数量的坦克和大炮的情况下,要突破德军构筑有坚固防御工事的地域,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