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腾挪折冲
在李天凌走后,讨论的主要问题,依然是主攻方向。 也就是白华伟与李天凌到来,让这个已经被丁镇南解决了的问题,再次成为争论的焦点话题。 争得最起劲的,就是侯晨晟与付卫民。 按照丁镇南之前做出的安排,西南战场其实是次要方向,不存在“主攻”之说,而且两支部队都有自己的归属。在主攻行动开始之后,第五陆战师将前往东海岸,第十七装甲师则开赴西北战场。哪怕在进攻阶段需要在西南战场或者是梵罗国的西海岸地区做文章,到时候也会安排其他部队。 简而言之,西南战场这边跟侯晨晟与付卫民没有太大的关系。 因为事不关己,所以两人不是很心。 关键就是,按丁镇南的安排,不管是西北战场,还是东海岸,第十七装甲师与第五陆战师都是当之无愧的主力部队。 正是如此,侯晨晟与付卫民才没有找丁镇南的麻烦。 现在的问题是,得提前在巴铁这边发动大规模进攻,而且以目前的情况看,肯定得把主战场放在西南,哪怕去西北战场作战,也是从西南战场抽调部队,暂时不会考虑动用第二十四机步师与第三十三步兵师。道理很简单,前者是总预备队,而后者还需要几个月才能完成扩编工作。 其实,第二十四机步师也在扩编,受运力限制,几支补充的旅级部队还没到位。 相对而言,参加过波沙湾战争的第十七装甲师与第五陆战师的编制最完整,官兵的状态也更理想。 那么,在西南这边,由谁打主力? 还有,是否需要同时在西北战场发动进攻? 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 如果暂时只在西南战场发起进攻,那就得选出一支部队充当主力,或者说需要在西南战场确定一个主要的进攻方向。 相反,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正是如此,争论的主要话题,也就是要不要在西北战场开打。 有趣的是,陆军与陆战队的两派人员争到最后,全都把矛头指向了白华伟,准确的说是海军。 简而言之,就是海军能够提供多大的支持。 显然,侯晨晟与付卫民都是有备而来,而且是有的放矢。 按照李天凌透露的消息,等到大规模反击行动开始,空军就得以西北战场为重,未必能够照顾到西南战场。哪怕得有所兼顾,也就只会留下1支航空队,而这显然无法支撑起大规模的进攻行动。 如此一来,就得指望海军航空兵。 其实,在波沙湾战争中,海军航空兵就肩负起重任,特别是在战争的后期,也就是空军转战大陆战场之后,海军航空兵独挑大梁,承担了大部分的战场支援任务,为取得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在南方次大陆这边,情况其实差不多。 按投入两个师计算,在空军只能派遣1支规模在500架左右的航空队的情况下,海军至少都得提供500架作战飞机。因为不包括支援飞机,所以差不多等于6个舰载航空兵联队的规模。 其实,这只是理论计算结果。 以过去的战例,实际需要肯定多得多。 就拿在南部战场的作战行动来说,在大规模的空中打击行动当中,实际投入的作战飞机比理论计算的多了50%。 这样的话,就需要海军提供1000架作战飞机。 去哪里找1000架作战飞机? 其实,这还是一个次要问题。 不管怎样,帝国海军算得家大业大,而且之前部署在陆心海的地五十一特混舰队,以及东望洋的第四十一特混舰队与第六十一特混舰队均已遭受重创,短期内不会派战场,这里就是足足7支舰载航空兵联队。算在开战后组建的几支联队,凑够1000架作战飞机也不是什么难事。 相对而言,真正的麻烦其实是隶属空运司令部的运输机。 因为没想到要提前发动战略进攻,所以在做计划的时候,丁镇南按照支援第五陆战师的标准向空军司令部申请空运支援,空军司令部也是根据这个要求,向南方次大陆派遣大型运输机。 除了之前提到的60架“运-15a”,还有40架“运-10a”与80架“运-11”。 显然,这些运输机肯定无法同时为两场在内陆地区进行,而且得跨越梵罗沙漠的大规模进攻行动提供支援。 要说的话,只是支持一个方向的大规模进攻行动都有点勉为其难。 不然的话,在策划针对代奥格尔的突击行动时,丁镇南也不会对第五陆战师投入的兵力做出严格限制。 关键就是,“运-10a”无法在野战机场起降,“运-11”又无法运载主战坦克这样的大型主战装备。 此外,李天凌已经提到,当前最吃紧的就是运输机。 不要忘了,需要转移的还有大批作战部队,包括西北战区那边需要撤到后方进行整编的十几个师的数十万官兵。 在东望洋那边,同样有大量物资需要送往前线。 何况,北玄地区的局势也非常的紧张,而且海运顶多是望梅止渴,很多重要的战备物资与军事装备还是得依靠空运。 结果就是,就算帝国空军装备了数千架运输机,依然是捉襟见肘。 用李天凌的话来说,因为有西北铁路,而且海运航线还算是畅通无阻,巴铁的本土安全也有足够保证,所以在短期之内,不要指望空军司令部会向南方次大陆增派运输机,能够保住现在的机队就不错了。 这里面的关键原因,李天凌没说,不过丁镇南能够想到。 其实,就跟白华伟有关。 虽然守住了霍瓦依群岛,但是对帝国来说,这等于是背了一个包袱,而且这个包袱原本应该丢给纽兰共和国。 没错,就是霍瓦依群岛。 按最初的作战计划,在霍瓦依群岛攻防战结束之后,应该是纽兰当局为守住攻占的岛屿发愁,帝国海军则趁此机会后撤,缩短后勤补给线,最大限度的降低保障负担,避免在东望洋投入太多的兵力。 只有这样,才能利用节约出来的兵力,准确的说是作战物资,在其他战略方向发起大规模进攻。 说得直接一点,也就是利用霍瓦依群岛钓住纽兰共和国,趁此机会扫平世界岛。 结果却是,纽兰海军遭到了迎头痛击。 受此影响,帝国海军不得不提前启动东望洋这边的进攻行动,也就是开始向霍瓦依群岛部署战略打击力量。 虽然按照计划,由海军承担运输任务,空军只提供作战平台,派遣轰炸机去霍瓦依群岛执行战略轰炸任务,但是在原订的计划中,大规模的轰炸行动在新历151年第二个季度开始。 也就是说,支持战略轰炸的运输工作也是在新历151年开始,最多提前1个月。 显然,这就是问题所在。 帝国海军的相关准备工作都是按计划进行,因此执行运输任务的船只,到年底才能部署到位。 哪怕立即做出调整,也无法立即就位。 即便按照最理想的情况,到年底只能投入相当于基本需求三分之二的运输船只,仍然存在巨大的运力缺口。 此外,还有一个谁都无法忽视的问题。 运输船只也会遭受损失。 正是如此,帝国空军才承担起了部分运输任务,比如用来维护战略轰炸机的贵重设备与重要物资都是由运输机运送。 受此影响,超过一半的“运-10a”被留在了东望洋。 当然,丁镇南这边最需要的是“运-15a”,毕竟要直接送往前线,最为理想的运输力量就是“运-15a”。 可惜的是,“运-15a”又是最为紧俏,或者说最受欢迎的运输机。 用李天凌的话来说,各个战区早就安排空军代表去生产厂家蹲守,确保能够抢到新下线的运输机。 关键还有,谁都抢不过西北战区。 主要就是,西北战区的空运任务最为繁重,而且在很多地方,只有条件极为简陋的野战机场可用。更要命的是,西北战区面向的大陆战场,南北跨度超过4000千米,东西纵深更是达到5000千米。这导致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在长达数千千米的战线,很多防御据点远离交通线。 冬季到来之前,后勤保障的问题还不是很突出。 就算距离很远,也能在铁路与公路眼线设置中转站,在必要的时候动用重型直升机,无非是多烧一些燃油。 随着冬季到来,问题就变得格外的严重了。 在第一场雪降下来之后,绝大部分公路沿线的中转站都成了摆设,别说是正常运作,连维持都很困难。没有中转站支持,也就无法安排重型直升机向孤立的据点运送物资。至于派车辆运送物资,更加是无从谈起。 针对这个问题,帝国陆军不但需要对防御部署进行调整,也更加依赖空运。 简单的说,就是以大型野战机场为主,配合重型直升机,向直升机飞行半径之内的据点提供后勤保障。 显然,这就需要足够多的“运-15a”。 正是如此,除了派到南方次大陆的60架“运-15a”,已经生产出来的另外120架全都被送往西北战区。 其实,正是有了“运-15a”,帝国陆军才能在不对防线做出太大调整的情况下,让整条防线保持完整,在冬季依然有足够的张力,足以应付敌人的骚扰,让防线后方的主力部队能够撤下去休整。 如果按传统的防御部署,除非是收缩防线,不然就得让主力部队承担部分防御任务。 要说的话,120架“运-15a”也只是勉强够用。 按照施授良亲自拟定的冬季防御作战计划,保持防线的强度需要180架“运-15a”,如果打算在冬季有所作为,比如在局部防线发起反击,消除突出部,夺取具有重大价值的关键地段,就需要投入更多的运输机,而且都得是“运-15a”这种能够把主战装备送到野战机场去的运输机。 在冬季发起战术反击的巨大意义,根本不用李天凌来说。 道理也很简单,由施授良提交去的作战方案,其实是由丁镇南起草,主要部分几乎是一字未变。 该计划的核心内容,就是利用冬季休战的机会,为春季反击打下基础。 只要准备工作到位,那么在开春之后就能立即发起反击,而且从一开始就能够在主要方向取得突破。 因为西陆军团未必能够做好防御准备,而且在开春之后,很有可能会按传统惯例对防线进行调整,所以在帝**队发起反击,准确说是战略进攻的时候,西路军团或许根本就不在状态。 真要如此,说不定在新历151年的年底到来前,帝国陆军就能够饮马多佛海峡。 可见,哪怕每个月都有百架“运-15a”下线,交付给帝国空军,也会首先提供给西北战区。 要说的话,战术运输机反到管够。 大战爆发之前,帝国空军就有大约5000架战术运输机,而且大部分是运载能力达到30吨的“运-9”。 在完成第一阶段动员后,“运-9”的月产量就超过了400架,而且在明年年初肯定能达到600架。 相对而言,各个战场对战术运输机的需求反到不太强烈。 道理也很简单,战术运输机的航程太短了。 和平时期,能够依托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还能够进行空中加油,所以就算战术运输机的航程不够远,也能够接受。可是在战时,不但丢掉了很多海外基地,加油机也很紧俏,战术运输机航程偏短的缺陷就被放大了。 还在生产“运-9”系列,也只是暂时没有替代型号。 按帝国空军提出的战术指标,用来取代“运-9”的下一代战术运输机,首先就得把航程提高一倍,也就是跟大型运输机持平。只要有足够远的航程,载重量与巡航飞行速度都可以适当降低。 可惜的是,新式战术运输机,也要到明年年底才能见到雏形,而投产,恐怕是后年的事情了。 当然,有足够的战术运输机可用,总比没有强。 不管怎样,战术运输机能运送作战人员与弹药物资,以及尺寸不大的轻型装备。 正是如此,在跟侯晨晟与付卫民商量之后,丁镇南提出了一个折中的解决办法,把进攻时间错开,留出5到7天的调整时间,确保至关重要的大型运输机能够先后为两个方向的进攻行动提供支持。 这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不过是目前唯一能采用的办法。 侯晨晟与付卫民也知道,丁镇南尽了最大努力,而且就算他们不答应,也不会有更好的结果。 此外,讨论已经持续一整夜。 别说都已筋疲力尽,哪怕还有点精神,也要去填饱肚皮。争吵了一个晚,那感受完全可以用“饥寒交迫”来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