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杨苏还京
开封以西,平整的直道两侧,成排的杨柳已然染上了一层绿色,春风轻拂,开阔的道路间,往来密集的行旅中,行来一支比较特殊的队伍。 两辆马车,十几名随从,却驱赶着上百匹的骏马,所有人都穿着粗布麻衣,像是来自穷地方,到开封贩马的商贾。不过,前头却还有几名身着公服的差役开道...... 这一行人,显然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能一次组织起如此规模的马队,还都是高头大马,虽然有些掉膘,但观其体格,都是健马。这在如今的中原也是不多见的,一般而言,只有那些大马场主以及胡人商旅了。 因此,离着开封城还有不短的距离,但沿途已经有不少人查问情况,打起注意。不过,当得知这批马的去处后,表现也都很识趣,因为这批马是进献给大汉皇帝的。 这支队伍,来自泾原,乃是曾经权倾朝野,位极人臣的旧宰相的杨邠与苏逢吉。在西陲一待就是十多年的,苦苦熬了这么多年,而今终于熬出头了。 “快到祥符驿了!”前头,开路的一名差役高呼了一声:“加快速度,到了驿站便可歇脚!” 后边,其中一辆简陋的马车上,闻声的杨邠,不由朝外探了探头,望着周遭的陌生环境,感受着的那繁荣气息,粗糙衰老的面容间,不由浮现出几分追忆之色,感慨道:“去京十余载,不曾想,有生之年,老夫还有回来的一天......” “夫君!”身边,与其依偎着的杨夫人,感受到他有些激动的情绪,握了握他手,以示安慰。 感受着夫人消瘦而粗糙的手,注意到她花白的头发,沧桑的面容,就是一名十分普通的老妇,已毫无当年宰相夫人的气度,念及这些年的相濡以沫,杨邠心中却涌起一阵阵的愧疚之情:“这么多年,委屈夫人了!” 杨夫人则恬然一笑,说道:“出嫁为妇,我既然享受过夫君带来的荣耀与富贵,又岂能因与夫君一起经历磨难而抱怨?” 听她这么说,杨邠内心更为感动之情所充斥,道:“得妻如此,哪怕不能苦尽甘来,此生亦足了!” “文忠!”另外一辆马车上,头脑有些昏沉的苏逢吉也来了精神,探出头,朝外唤道。 很快,一名身姿矫健,眉宇间颇具英气的青年,策马而来,唤了一声:“大父!” 见着长孙,苏逢吉露出慈爱的笑容,问道:“方才在喊什么,到哪儿了?” 苏文忠当即禀道:“即将抵达祥符驿!” “祥符驿?”苏逢吉喃喃自语。 苏文忠解释着:“听差人说,是开封西郊最大的一座官驿,过了祥符,距离京城也就不远了!” “终于回来了!”苏逢吉老眼之中,竟然微微闪动着点光芒,似有泪滢,而后抽了口气,吩咐道:“你带领仆从们,阿看好马匹,切勿惊走冲撞,东京不比其他地方!” “是!” 如今的苏逢吉,已然年近七旬,胡子头发也白了个彻底,不过精神头显然还不错。比起杨邠,他的境遇还要凄惨些,从乾祐元年开始,整整十四年,还是举家流徙,到如今身上还背着一道名为“三代之内不加叙用”的禁锢。 事实上,若不是苏逢吉确是有几分能力,处逆境而未自弃,也吃得了苦,带领家人经营马场,改善生计,只怕他苏家就将彻底沉沦下去。 不过,对于苏逢吉而言,如今总算是苦尽甘来了。人虽老,但脑筋却未尝迟钝,从收到来自东京的召令开始,他就知道,苏家身上的枷锁即将去除,多年的坚守终于得到回报。这些年,苏家的马场一共为朝廷提供了两千一百多匹战马,距离三千之数还差得远,不过,到现在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了。 那一日,老迈的苏逢吉带着家人朝着东方长拜,然后载歌载舞,纵情饮酒。当夜,苏逢吉对着来自皇帝的召令,嚎啕大哭,一直到声竭为止。 在原州的这十多年,苏逢吉的儿子全部死了,或染病,或在从征服役,还有因为当地的汉夷冲突。到如今,他苏家基本只剩下一干老弱妇孺,唯一比较幸运的是,几个孙儿逐渐成长起来了,经他培养,最受他看重的长孙苏文忠,也已成亲,足以支撑起家族。 此番上京,苏家其他人一个没带,独独让长孙随行,苏逢吉对他也是寄予了厚望。 一直到祥符驿,队伍方才停下。以祥符驿的规模,容纳上百匹马,是绰绰有余的,不过,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空间都給他们,于是苏逢吉与苏文忠在引导下,将马群赶到驿站东北方向的一处野地安置,就地宿营,由苏文忠带人看管。 而苏逢吉则前来驿站这边,而在祥符驿前,一场感人的亲人会面正在展开。杨邠的长子杨廷侃带着妻儿,跪迎于道间,满脸的激动、悲情,骨肉分离十余年,未曾谋面,只能通过书信了解一下老父老母的情况,如今再见,充沛的感情自然蓬勃而出。 比起苏逢吉,杨邠比较幸运的,是祸未及子孙,他虽然被流放到泾州受苦,但他的三个儿子,却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还能在朝廷为官,尤其是最受看重的长子杨廷侃,如今已为都察院侍御史,正五品的官职。 “不孝子廷侃,叩拜二老!”此时的杨廷侃,跪伏于地上,一点也不在意什么风度、仪表什么的,语气激动,情绪外露。 早年的时候,杨廷侃就曾几度奉劝杨邠,让他不要和周王、太子、刘皇帝作对,但杨邠顽固不听,后来果然自取其祸。被贬泾州后,杨廷侃曾想到泾州侍奉父母,不过被杨邠严厉拒绝了。 但这十多年来,杨廷侃心中始终郁愤乃至不安,觉得父母在僻远苦寒之地受苦,自己却在开封享受安逸,是为不孝之举。他也曾几度上表皇帝,为父请命,不过都被拒绝了,常年下来,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几乎不敢想象,还不到四十岁的杨廷侃,头发已经白了一半,就冲这一点,他对父母的感情就做不得假。 “快起来!”杨邠佝着老迈的身躯,将长子扶起。 两眼中饱含热泪,看着头发花白的老母,腰已经直不起来的老父,杨廷侃动情道:“父亲、母亲,儿不孝,你们受苦了!” 杨邠呢,注意到杨廷侃的一头华发,未老先衰之像,也发出一阵深沉的叹息:“些许身体之磨难,怎及你心中之苦!” 此言一落,杨廷侃又是一番大哭,好不容易才安抚住。将注意力放到跟在杨廷侃身后的三名孙儿女,当年别京西行时,长孙还是个无知孺子,而今也成长为一青葱少年了,迎着孙子孙女们陌生而又好奇的目光,杨邠终于露出一抹笑容。 苏逢吉在远处见到这副骨肉重逢的场景,内心也充满了感触,待他们认全了,方才缓缓地走上前,操着苍老的声音说道:“恭喜杨兄了,父子重逢,骨肉相认,大喜啊!” 看着苏逢吉,杨邠当即朝杨廷侃吩咐道:“快,见过苏公!” 杨廷侃终于露出了少许的意外,要知道,早年这二人,在朝中可是政敌,斗得你死我活的。不过,还是听命,恭恭敬敬地朝苏逢吉行礼。 杨苏二人,也有些同病相怜,在过去的这么多年中,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吃尽了苦头,再到如今这个年纪,也没有什么恩怨是看不开了的。 二人,虽然一在泾州,一在原州,但也是邻居,过去,苏逢吉也时不时地回带着酒肉,去拜访杨邠夫妇,与之对饮谈话。杨邠没有苏逢吉经营持家的手段,日子向来贫苦,每到无以为继时,也都是苏逢吉出粮、出钱支援一二。 可以说,当年的死对头,如今却是实实在在的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