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我们的七零年代
这会儿不论是生产饮料、罐头的,还是生产药水、饮剂的,各个厂子的灌装生产线还很粗糙,只能算半自动化。比如像瓶盖儿这种都不是一次成型,先得做成粗坯,再由封口机压到瓶子上。 做这种粗坯瓶盖儿的工艺极其简单,一人一台小机器就搞定了,而且产量极大。 一般新开的,或者生产规模不是很大的厂子要是专门养这么几个人,养这么几台机器的话有点不划算。一个月的活儿两三天就干完了,养它干什么? 所以,这也确实算是一个商机,虽然发不了大财,但也绝对可以养家糊口发点小财。 老何不知怎么就发现这个门路了。 估计跟他在一农机上班有关,虽然丫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但平时经常接触机械类的东西,人又比较鸡贼钻营。换句话说,总是处于寻找发财门路的那种状态。稍有点机会就能被他捕捉到。 这也应验了那句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上一世,老何就靠压瓶盖儿发了点小财。 后来就开始嘚瑟了,到各个乡镇去开分厂,每到一地儿必定弄个情人养着,没几年就败了,最后不知所踪。 如果老何不是主动找上门来,陈凡都不打算帮他,帮他发财虽然算不上助纣为虐,但也有点帮瘸子打瞎子的意思。 “我这初期建厂,瓶盖儿用不了太多。” “嗯,有点就行啊。” “而且两三年以后我买卖就得扩大了,到时候我会有全自动的封口机,就用不着跟你合作了。” “没关系,到时候说不定能合作干点别的。” …… 陈凡自从开始跟苏晓华约会以来,老妈就三天两头念秧儿:“啥时领回家让妈看看啊。” 眼看到快到年关了,陈凡总得表示一下。 “那个,我过年期间比较忙,你也得加班儿。所以,你提前到我家坐会儿,见见我父母,新年期间就不用过来了。” “好吧,俺随你。” 12月的第一个周末,陈凡就领苏晓华回家坐了会儿。 “你家里几口人啊?工作怎么样啊?冷不冷啊?” 像张蓝老妈一样,刘雅丽拉着苏晓华的手嘘寒问暖。 “哎呀,平房就是冷啊。” 苏晓华倒实在,表情也略显夸张。 刘雅丽不由得微微皱了下眉头。 她这也是城乡歧视。 苏晓华家是远郊的,在刘雅丽的心目中,远郊的孩子应该更皮实才对,不该这么娇气。 因为城里人烧煤,农村人烧草、烧苞米根头,家里也就保持不结冰的状态,应该更抗冻才对。 但陈凡知道,一来苏晓华她们纺织厂余热充足,宿舍供暖比较好。二来这段时间她经常住在陈凡给她买的那套房子里,那里也是小区供暖,也非常暖和。 平房烧的是土暖气再怎么也要跟不上集体供暖。 寒暄了几句,陈凡怕露馅儿,赶紧拉苏晓华一把:“走,到我屋里坐会儿吧。” 陈凡领苏晓华到自己屋里坐了会儿,饭都没吃就出去了。 陈凡认识苏晓华这段时间以来,三天两头领她下馆子,已经把她嘴巴吃馋了,不太喜欢吃家常便饭了。 一直到傍晚的时候,陈凡才回来了。 “妈,你觉得怎么样?” “还行吧……就是有点……” 这一世,几乎每个人的心态都发生变化了。 老爸老妈都不例外。 上一世,因为陈家经济状况一般,刘雅丽觉得两个儿子能找到有正式工作的,模样端正的女孩儿就不错了,其他方面也没什么要求,这一世显然有所不同。 “怎么了?是不是感觉没家教?” “那倒不是。农村孩子嘛,总是粗糙一点,习惯了就好了,不算个事儿。” 陈凡心中暗喜,连忙说:“嗯,我也觉得她为人处事差点意思。” “没事儿,经常锻炼锻炼就好了。” “一辈子的事儿,我得好好考虑考虑。” 陈凡这就等于先给老妈打好预防针儿了。 …… 随着12月的到来,眼瞅着整个80年代就要过去了,陈凡不由得感慨万千。 上一世,陈凡就很怀念80年代,可惜这一世回来只赶上个尾巴。 80年代之所以让人怀念,是因为只有这十年才是真正开放自由的。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尤其像陈凡这种从21世纪回来的人,更是无比怀念这个年代。 在物质方面,80年代比70年代更加富足,在精神方面80年代也超过了21世纪。 陈凡1973年上小学,在此之前,他还上过两年幼儿园。所以,对整个七零年代都记忆犹新。 这个时期大家都是低标准,贫富差距不大,但生活水准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最明显的是吃的方面。 北方地区,粮食供应分粗粮和细粮。 粗粮主要是苞米面儿、高粱之类的。 苞米面儿辣嗓子,高粱不好消化。 但这是70年代东北非水稻、小麦主产区的居民们的主食。 细粮就是大米白面。 大米还好说,蓝城本身靠近辽河平原,吃的都是新鲜的大米。 白面差距就大了,即便是精粉儿都没法跟21世纪的普通白面相比,大多数时候吃的都是富强粉,一种有些粗糙的、发黑的面粉。 即便是这样的细粮,各家各户也不舍得天天吃,都是过年过节吃上几顿,尤其过春节的时候,人们几乎天天吃细粮。 会过日子的家庭,男孩子又少一点的话,细粮可以一直吃到正月十五。 像老董家那样,赵大妈不会过日子,男孩子又多,细粮连正月初五都坚持不到,甚至为了抢一口富强粉馒头都能打起来。 东北地区细粮少,副食、蔬菜也不丰富,最折磨人的莫过于入冬前的冬储了。 冬储蔬菜主要是白菜、萝卜、土豆。 其中买白菜的过程不亚于一场战斗。 倒不是说白菜产量不行,而是因为适合冬储的时间就那么几天。买早了容易烂掉,买晚了容易冻坏。 所以,一旦各个门市开始售卖大白菜时,各家各户的男孩子就得动员起来,穿着军大衣半夜排队,争抢不多的名额,动不动就挤的哭爹喊娘,甚至得从脑袋上爬过去。就跟后世限量发售某款手机一样。 入冬以前,取暖更是个大问题,这是考验老少爷们儿有没有能耐的一个重要指标。 这会儿城里基本都烧煤了(也没劈柴可砍了)。不过,很少有烧块儿煤的。小城市里也没有专门卖蜂窝煤的。大家都是面儿煤和着红泥烧。 面儿是潮鲜来的,俗称潮鲜粉儿。 红泥就得自己到处去挖,一旦听说哪里有红泥了,大家就一拥而上。每年因为挖红泥塌方砸死的总有几个。 物质贫瘠,精神食粮也不丰富。 孩子们好点。 弹玻璃珠、弹瓶盖儿、玩烟牌、推铁环、玩泥巴…… 大人就比较惨。 有不少二十多岁的青工还经常跟小孩子一起弹玻璃珠玩。 年轻人谈情说爱都没地儿去。 电影院里翻来覆去就那么一部电影。 他们只好在马路上溜达来溜达去,俗称压马路。 一直到70年代末,随着电视的出现,人们的娱乐生活才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