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谢升之惊
吴老爷你也是通读诗书的人,难道圣人的教诲你都忘了吗?” 李起这话说的是很重的,可以说是在指责吴天明为了苟且性命,而不顾民族苍生,不顾汉家家国,并且有负圣人尊尊教诲,不为圣人子弟,这话就跟当面打脸是一样的。 有道是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吴天明受到李起当面的这番言语相训,一旁的管家吴有才便是历声对李起喝道: “将军,我家老爷敬你是个好汉英雄,这才不需送上许多钱粮金帛,交好于你,你莫要不识好歹,若是再胆敢口出狂言,今天便休想走出吴家围一步!” 吴天明这时候并没有说什么,只是看着李起,看李起对吴有才的反应。 “哈哈哈,”,,, 李起听了吴有才的话,不由得仰头哈哈大笑起来,样子极其的豪迈,丝毫不把吴有才的威胁当一回事。 笑过后,李起便是对吴有才喝道:“你当我李起是你们这般贪生怕死之辈吗?若是我在乎自己的性命,我早就像你们这般躲起来了,哪里又有你见我的份!” “你!” 吴有才被李起的话气的是一张老脸涨红,但是顾忌身份,还有一旁的吴老爷没有发话,他也是不敢擅专。 “呵呵呵,”,,, 几声苦笑之声传来,却是那吴天明苦笑着站起身来,对李起拱手说道:“将军所言,鄙人也知个中道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难处,还请将军可以体谅一二。” 说完,吴天明郑重的对李起躬身赔礼,而后便是离开了客堂。 吴天明一走,吴有才也是毫不客气的对李起做了一个“请”的手势,道:“请!” 李起自是在这里一刻都不想多待,冲着吴天明的背影,大声道:“在家国破碎之时,就是因为像你这样的人太多,才使得我汉家一次又一次蒙受大难! 吴天明,你这样的人,身上不配流我汉家的血,你这样的人,身上不配存我汉家的骨!待到他日鞑奴对你刀斧加身之时,你莫要叫屈!” 说完,李起便是不再理会吴天明,大步出了客堂,向着外面走了。 此时的吴天明,被李起说的无言以对,只能装作没有听见一般,继续想要走回自己的书房。 但是这时候吴天明却是看到自己的姑父谢升好似木头人一般的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就跟定住了一样,脸上也是一副无比震惊的模样,好像看到了什么难以置信的事情! 再一细看,谢升的眼睛在李起身上一动不动,即便是李起离去的背影,也是将谢升深深地吸引。 这谢升乃是吴天明的姑父,不过他还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大明内阁大学士,乃是崇祯帝在世时的阁老重臣。 当然,说是说阁老重臣,但其实也就那样,因为崇祯帝在位的时候,更换内阁很是频繁,整整崇祯十七年,大学士更换了五十多个,不是有句话叫“崇祯五十相”吗?说的就是这个。 平均下来,崇祯帝一年换三个内阁大学士,所以在以前权威无比的内阁大学士,越到崇祯帝后期,却是不行,地位和权威越是不如前期。 但是谢升除了是内阁阁老的身份外,还被崇祯帝委以教导皇子们学习,所以他也是皇子的老师。 崇祯帝一共有七个儿子,但是除了太子朱慈烺,皇三子定王朱慈炯,皇四子永王朱慈炤以外,其他的四个皇子全部早年夭折,可见这年头在生死面前,贵为天家,也是一样的。 将谢升请为皇子的老师,教导皇子学习,这可是无上的光荣,以后皇子登基继位,他就是帝师,权势名望也将登峰造极,由此可见,崇祯帝还是非常器重谢升的。 但是很显然,谢升和许多的大臣一样,辜负了崇祯帝的信任,不久前,谢升做了一件对不起崇祯帝,也对不起太子朱慈烺的事情。 原来在崇祯帝煤山自缢前,崇祯帝将他的三个皇子安排逃离了皇宫,但是此时京城已经是被李自成攻破了,崇祯帝的三个皇子也在乱军之中失散。 却说这太子朱慈烺不但是和自己的两个弟弟失散,还和自己的亲信护卫失散了,一个人是颠沛流离,好不落魄。 不过好运的是太子朱慈烺竟然一个人奇迹般的逃出了京城,离开了这个无比危险的漩涡。 但是这世界上好多的事情都是说不清的,你说朱慈烺逃出去了,那你就一直跑呗, 哪知道朱慈烺出了京城,也许是感觉无路可走,不知道往哪里跑,又也许是离开了皇宫,离开了亲人和护卫,一下适应不了,他竟然鬼使神差的,偷偷又跑回了京城,你怎么说呢! 回到京城后,朱慈烺偷偷找到了外公周奎家,在周奎家里,朱慈烺和自己的妹妹,大难不死的坤兴公主朱媺娖相认,两人一番抱头痛哭。 但是朱慈烺留在周奎的家里,这也让周奎很是害怕,生怕朱慈烺被发现,到时候要牵连到他的家里来。 于是周奎让自己的儿子周绎出面,要赶朱慈烺走。 可怜朱慈烺从小养尊处优,一直过着高高在上的生活,但是自从京城被李自成围攻后,他的生活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苦难的日子让朱慈烺是煎熬不已。 现在好不容易喘口气,外公和舅舅竟然要赶他走,这让他是恼怒不已,于是就和舅舅周绎发生了口角,继而两人扭打在了一起。 这般动静,被边上的邻居听见了,周奎这下慌了神,生怕落得个“包庇之罪”,于是主动跑去告发,向李自成军报告,说太子朱慈烺就在自己家中,这一下,朱慈烺就被李自成抓住了。 但是李自成对朱慈烺也算是不错,说国家大事,跟你一个小孩子没关系,所以李自成没有处死朱慈烺,反而还封了朱慈烺一个“宋王”的头衔。 后来李自成兵败,京城被鞑子占据,这朱慈烺也就落到了清廷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