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铁血铸新明在线阅读 - 第九十九节 浅议和谈

第九十九节 浅议和谈

    第一卷风起于飘萍之末

    崇祯蹙着眉头不解的看了秦浩明一眼,默然无语。

    意思很明显,你不是卢象升一手提拔起来的吗,鞑虏也杀了万余,难道反而不赞成他主战的观点不成?

    秦浩明坐在椅子上微微前倾行礼,沉思片刻便缓缓开口说道:“皇上,其实和谈也罢,主战也罢,并无绝对的错与对。

    只不过是战略的需要,必须结合自身的实力和当时的具体局势分析。”

    崇祯眼前一亮,若有所思,抬手示意秦浩明继续说下去,他还是第一次听到如此新颖的观点。

    其他朝臣要不是和,要不就是战,讲起理由来,千篇一律,没有丝毫新意。

    “若是我大明兵精将广,国内安稳,则谁敢对鞑虏言和,那就是不思进取,甚至可谓之奸臣或者卖国贼。

    可杨学士谈议和之时,我大明士卒羸弱,守有余而攻不足。况且国内叛贼四起,百姓困苦不堪,故提攘外必先安内。

    在鞑虏条件合适情况下,微臣觉得也不失为一条好计策。”

    说到这里,秦浩明的心里不禁深深的叹了口气!

    若是按照原来的历史,其实和谈对大明来讲,是利大于弊的明智之举,并且鞑虏的条件可以说并不苛刻。

    老野猪皮努尔哈赤起兵之初,并没有抱有顷覆大明问鼎中原的志向。

    只是希望明朝封其为王,以称雄于女真各部,进而称霸东北,号令东北各少数民族而已。

    新野猪皮皇太极的志向亦未超过其父,虽然他巩固和发展了后金政权的大好形势,实力大为增强。

    但也一直希望同明朝保持友好,发展贸易,也未想凌驾大明王朝之上。

    既使在攻明次次得手满载而归,但和大明议和的心思始终未变。

    在议和条款中也表示可以做到行文中他可以低崇祯一字,甚至接受遵明为正朔。

    在尚未达成议和协议之时,不书天聪年号只写干支。当其羽翼已丰,多次攻入内地,大明已无法招架之时,他仍然拒绝攻打北京城。

    就包括这次鞑虏的议和条件,秦浩明从卢象升那里了解到,也只是承认后清存在,划出现在鞑虏占有的地区为其统治,封其为王。

    当然这对大明来说确实声誉上有所损失,但问题是你们有办法吗?

    除了声誉受损外,在秦浩明看来,议和不仅对大明说来有利于备战,还具有以和制叛、安定辽东之利。

    要知道,鞑虏内部的矛盾同样不少。

    皇太极继位之初,后金政权遵从努尔哈赤遗训,实行四大贝勒“共议国政”,这种体制必然导致政出多门的矛盾。

    阿敏、代善、莽古尔泰岂是易于之辈,矛盾很快表面化、尖锐化。

    甚至莽古尔泰还公开报怨皇太极,曾有举佩刀的动作。包括多尔衮、多铎、阿济格三兄弟,可谓跟皇太极仇深似海不共戴天。

    还有那些投降的汉人,秦浩明不相信他们心里就一点想法都没有,忠心耿耿,难道就不能利用一下?

    只不过是皇太极手段高明,再加上战争屡屡取胜,强行压制而已。

    若是没有跟大明的战争转嫁矛盾,让他们松懈下来,秦浩明觉得鞑虏内部应该相当热闹。

    总之,在鞑虏内部,大明是有机可乘的。关键是要将议和运用得好,说不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即使退一万步来说,最不济,总不会像历史那样吧!

    “朕也是如此想,所以才会支持杨爱卿,让他着手此事,奈何朝臣哗然诋毁,群情汹汹。唉!大事几成,黄口小儿误国至此!”

    秦浩明的话引起了崇祯的感慨,忍不住开口幽幽说道。

    跟在内阁重臣面前不同,崇祯有些话不方便说。反而是秦浩明,崇祯没有什么顾忌。

    一则他觉得秦浩明官职小,对朝局没有影响力。二则,他觉得好控制,对付起来也容易,因此没有什么顾虑。

    什么?支持?

    又把事情推脱到其他大臣身上,真当我是这时代的人啊?

    操!

    听见崇祯说这话,秦浩明忍不住想爆粗口,可面上还要一副点头赞同的样子,真是让人窝心。

    委实挂不得秦浩明如此,不同于其他时期,在大明议和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若要议和成功,必须要有坚定明确的主张,并拿出有说服力的理论、创造一种良好的舆论范围。

    同时更需要一个敢于负责的领导人,以制定出全盘的方针及实施计划。

    恰恰相反,这些基本条件,大明一个都不具备。

    不具备也就算了,最重要的还是崇祯皇帝暖味迟疑、出尔反尔的态度。

    秦浩明虽然对历史上杨嗣昌害死卢象升一事耿耿于怀,但事情一分为二,在议和的事情和制定策略的长远目光上,他还是相当敬佩!

    杨嗣昌明知议和将背上千古骂名,但他曾言:“人不肯居其名而臣居之,人不肯担其责而臣担之”。

    更有“千见万见归于体国之见,千言万言尽其体国之言”。

    包括陈新甲,当议和之事暴露后,举朝群起而攻之,皇帝下严旨之时,却“不引罪,反自诩其功”。

    可以说,在对待大明国体的事情上,他们无愧于大明。

    至少比那些对议和多以局外人自居,“事成则分其功,事败则委之”,抱明哲保身的投机者强上百倍。

    “其实此事有赖于陛下圣心独断,和主战之臣分析透彻。

    若还有不明白事理之人,不妨令其暂时退出朝局,等待局势平稳再起复也不迟。

    而我大明一手迅速和建奴签订和谈协议,一手调集大军争取尽快扑灭李自成、张献忠等反贼。

    同时发展民生民计,稳定民心方为正理。”

    秦浩明违背不了自己的良心,目光清澈平和迎上崇祯诧异的眼神,替杨嗣昌辩解。

    有些事情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无关乎个人感情。

    “那你又为何鼓动卢爱卿歼灭万余鞑虏,跟你现在所说的岂不自相矛盾?”

    崇祯双手架在龙椅椅肩,有些玩味的紧紧盯着秦浩明,嘴里不疾不徐朝他问道。

    PS:感谢书友起点1荣誉会员打赏,不胜感激!今天还有一更,敬请赏鉴!故土难离敬上!